新聞事件不是個案,是普遍存在的通案(通病:駕駛人交通素養缺乏症)所衍生的結果(違規與車禍),而政府的角色則是環境的規劃與管理者與改善者(如同「交通醫生」,讓這些病從根本改善,也就是從駕駛人的內涵與體質改善)~
首先看一則因亂開車門,導致他人車禍死亡案例:
一、車禍絕對不是意外,是人為!
平常很多人都是這樣開車門、這樣騎機車、這樣開大客車….
會發生類似意外,其實平常早就有預兆,只是從來沒有人去重視這些致命的習慣,總有一天就如此發生了!
二、原本可以避免的車禍:
從新聞影片可以看到,該車不但違規併排停車,而且違規開車門,更未注意後方來車,一連串的疏失,導致這起原可避免的車禍~
另外就是機車騎士,由於缺乏安全駕駛(防禦駕駛)的觀念,因此騎車接近違規併排停車時,未能與該車保持左右間隔,以防止其突然開門或突然起步而發生意外,結果真的就發生了~
對於大客車,由於難以預期機車會突然侵入,加上發生時的距離已經太過接近,因此難以閃避或煞停,導致不幸輾壓過機車騎士~
三、問題出在缺乏交通安全組織與功能:(也就是停留在傳統運作觀念)
許多明知的事,但卻因為政府未能整合與有效提升國人防禦駕駛的能力,導致每天仍有無數車禍持續發生!
缺乏整合與整體運作概念,就無法達到有效的質量改善。以治病為例,不能僅表面看一個人睡不著,然後只給安眠藥,然後使其根本原因未改善,而持續增加劑量,最後不但衍生副作用,連本身的睡眠問題變成致命的危機~
因此思考交通問題,不能用論文交作業的觀念、也不能用傳統工作指派,而是以長期根本改善問題,所需的觀點來看,進而打造出一個能夠處理全國性問題的專責單位,這樣的單位成員是各界菁英組成,熟悉各部分狀況,因此在進行問題類型改善時,能夠將其經驗連結(而不是在缺乏經驗下,致使試辦後問題仍層出不窮),另外由於該經驗有專責人員彙編,並持續提供平台,將經驗分享給相關專業人士持續研究與運用~
反之,目前的組織思維與運作,格局太小、經驗不足、缺乏溝通力、沒有現場管理經驗、長期職業慣性而缺乏突破與創新、無法有效學習….因此傳統的組織運作,再怎麼改,還是不可能改出名堂~
四、車禍防治計畫~每年可救數萬人:
車禍防治的方法極其簡單,每年可拯救數萬人免於車禍死傷,方法就是:
1.全面性提升觀念與組織能力(對大眾提升安全駕駛經驗、對政府與相關組織提供有效率的組織功能設計與導入)
2.分階段培養「安全駕駛種子人才」
3.階段重新審核駕駛資格,並針對嚴重違規者進行「輔導改善」,然後再推展到「全民安全駕駛」觀念提升
4.匯集安全駕駛專家與學者,開始推展「安全駕駛」計畫,並成立安全駕駛發展中心、匯集經驗、開始將經驗與智慧交流、彙整成紀錄,透過編輯轉化成文書資料、影片、課程教材、網站、運用程式與資料等。
5.政府相關單位安排專責代表,除了專門來提升安全駕駛的經驗與能力,並成為該單位與安全駕駛推展中心的互動窗口,讓相關單位的狀況與經驗可以提供給該單位,同時該單位可以反饋給推展中心
以目前的組織(傳統)作業模式,即使等十年,也不會有什麼改善,因為目前的政府組織與民間,沒有人能夠有效去整合相關經驗,導致經驗無法有效分享與學習,當然更不可能因此提升~
(如同蓋大樓,你不能說水泥倒下去,錯了再重來,也不能倒下去後才說等一下再倒,同時不能先蓋幾層,再來討論以後再蓋幾層~那是一個整體問題,必須用整體概念去思考、整體組織去運作,而不是分工,分了之後卻又沒人整合,導致問題無法深入與廣泛研究,以至於問題從未能根本改善~)
加上各單位組織運作的責任範圍、經驗無法彙整,同時職務上根本沒有時間再去分享、思考與改善,使得問題一直存在,變成了惡性循環~明明知道的經驗,卻無法有效去分享、交流藉以提升,這就是當今組織效能不彰的結果,因此組織功能再造,是政府應當致力改革的重點~
PS.從理想組織概念設定相關專業人才,再由相關單位去設法邀集這些人才,成為交通安全改革小組(而非臨時性或短暫性的組織),然後達成階段性的改革目標,並開始醞釀長期的匯集經驗機制,同時開始導入相關單位,讓相關單位透過這組織的計畫,經診斷評估後,提供最適合的改革方案,然後進行各地各單位的改革輔導~
以上概念與技術,是跨領域的,因此不可能僅由交通單位來做,最好是具備整合經驗的交通安全專業人士來協助,甚至主導~
(見新聞影片省思)
文/陳站長 2015.12.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