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左轉待轉」設計複雜,反而變成「交通陷阱」。高雄新凱旋四路往西,近翠和街口之「機慢車待轉」規劃設置缺失。
「複雜的交通設計」,非常考驗「大腦認知」與「行為反應」,通常「交通設施」必須能以最短時間辨識,如果設計過於複雜「難以理解」,不但難以遵守,更可能因為複雜導致「困惑」陷入危險狀態。
例如:嚴重錯誤的「槽化線」,看似要保護準備左轉進入「待轉區」的騎士安全,實則先迫使準備左轉騎士為了避開槽化線而左切,導致與後方直行機車衝突,反而讓該設計變成陷阱。(建議:應讓左轉待轉機車直接進入待轉區域,並以虛線引導後方直行車避開前方待轉區域。)
PS.當然,最終設計應「整體考量」,也就是一般道路行駛經驗(而非個別化設計),以避免對該路段或路口不熟悉的特殊設施(或特殊規定),而導致困惑與危險。
高雄「機慢車待轉」規劃設置缺失:
缺失1.先左切(避開槽化線)
缺失2.欲左轉卻得往右靠
缺失3.設待轉區卻又不能用
缺失4.近路口植栽遮蔽視線
PS.車輛行駛時是連續動態,所以不能只顧慮片段,而是考量前中後等整個過程(包含時間與空間)…
「左彎專用」(左轉待轉)設計缺失:
缺失1.機車左轉須先左切(避開槽化線)
原本用意在阻擋「待轉機慢車」被後方直行機車追撞,設置「槽化線」。
但該槽化線限制「待轉機慢車」無法直行進入待轉區域,迫使欲左轉騎士為了避開槽化線而左切,反而在此時被後方直行機慢車撞上。(不但沒有改善問題,反而製造陷阱)
缺失2.機車欲左轉卻得往右靠
左轉騎士的反應直覺:一般左轉待轉習慣,從路口設置的待轉區左轉,因此騎士必然會依循舊習慣與認知,去尋找「待轉區」。
但該路段與路口卻違反「常態設計」,將導致騎士行駛到該區域「瞬間感到困惑」而發生危險。
通常會需要學習,或較多時間去理解「新設施」,這樣的「新設計」必須平時就先「普及宣導」,以讓全民都了解該如何遵守,而不是讓騎士自己去摸索、猜測、理解,因為每個人的經驗與能力有落差,導致判斷與理解有所不同,這樣的交通設計就很容易導致「認知落差」的困惑與差異,最終衝突在所難免。
若按直覺,當左轉騎士先靠右停在待轉區域,然後等待轉可以行駛後,左轉時增加與左側後方直行機車的衝突。(該設計也許是因為「左轉待轉區」不足以容納該地點的待轉機慢車數量,所以改用「左彎專用」車道的概念,但不論怎樣的設計,應避免特殊、難以理解、或與平常直覺與經驗法則相反的設計)
缺失3.設待轉區卻又不能用
與常態「待轉區」設置衝突,恐導致大部分騎士仍沿襲舊認知,採取舊習慣,導致新舊認知衝突。
PS.人們通常是靠「習慣與就認知」在行駛(直覺思考與反應),而不是靠「靠標示規定」在反應。所以必須用平常大家的習慣來思考,需要怎樣的設計與輔助視覺設計,例如:若需要特殊設計,應加強「視覺與聽覺」的明顯提示,以達到告示的效果,最好應普及宣導、讓所有人都能改變行為習慣,提前學習認知(有特殊路段、特殊規定等,應透過「交通APP」來提醒「新增與特殊設施」應如何遵守與行駛),避免認為「駕駛人就應該了解並遵守」的強制觀點(就好像他們知道的事,你不知道,然後用他們知道的事去考驗你一樣)。所以當人民「不知道」時,不應只是「處罰」,而是去確認他們是否知道,唯有知道,才可能遵守。(現在的交通環境是即使知道,也不一定遵守,因為另一個問題是「大家都違規」造成的示範,讓人以為別人違規都沒事的假象….所以全民普及提升「交通素養」,是為了提升「認知」,以達到「自律」的內涵。)
缺失4.近路口植栽遮蔽視線
路口應避免「遮蔽視線」,若遮蔽率越多,則危險越高。
如果行人(小孩)從該路口穿越,橫向車輛將無法明顯看到行人(或機慢車),因此遮蔽物必須移除或降低(也許在40公分以下)。
如果騎士較高,但遮蔽率過高,也會影響往來車輛對騎士的辨識率,所以應盡量讓該遮蔽降到最低(可完全辨識最好,所以考量的不只是遮蔽,而是包含夜間的光線、同時多輛車經過時,該設計是否有衝突與危險….)
PS.有些路況複雜,確實沒有「完美的設計」(無法兼顧安全與便捷),但應盡量避免與一般設計不同、避免複雜難以辨別、避免難以遵守….等原則。
高雄新凱旋四路往西,近翠和街口之「機慢車待轉」規劃設置缺失。
PS.參照Google街景圖2019/05,近期拍攝如下~

高雄新凱旋四路往西,近翠和街口之「機慢車待轉」前,不當設置的「槽化線」恐迫使欲待轉機車左切被後方直行機車撞上。2025.02.18現場拍攝

高雄新凱旋四路往西,近翠和街口之「機慢車待轉」規劃過於複雜,恐導致困惑、難以遵行。2025.02.18現場拍攝
「違規處罰」不能根本解決問題,反而讓問題越弄越糟!
交通失序與交通秩序:
交通失序:指當今交通亂象,包含違規、龐雜的交通環境與政策….。運用「交通違規處罰」作為改善「交通安全」問題,不但無法改善「違規行為」,反而「增強違規行為」(根據行為科學研究,處罰會帶來「負面增強」效果)。特別是「違規行為」是因為對「交通法規」一知半解,加上複雜的交通環境,更讓人民難以遵行。因此「處罰」無法讓人民因此「了解交通」,反而會陷入「獸性狀態」(「獸性狀態」:本能的逃避,戰鬥等非理性的反應,請參考「部落領導學」一書)。
PS.網路普及造就媒體訊息呈現「負面的交通訊息」,導致人民本能觀看,進而從潛意識模仿(學習)錯誤的交通行為,因此如何「改善交通」,其中最關鍵的就是「改善媒體訊息」,因為媒體具有「潛在教育」的影響。
交通秩序:包含容易理解的交通規則、環境,且政府相關單位統整一致的交通認知與管理原則(參見「黏力」一書中的「指揮官意圖」及「部落領導學」一書中的「多項改善策略」)。
花大錢做「交通工程」,並無法改善「交通違規」行為,對交通亂象,幫助極為有限:
顯見「交通改革」並非「傳統交通人」的專業,因為改善「交通違規行為」的關鍵在「行為科學」,否則採取「傳統交通違規處罰」,只是在用「強權壓制」,無法根本解決「一知半解的交通認知」,可以說人民的交通認知,只有小學程度,但交通環境龐雜專業,沒有高中程度,恐怕難以理解與適應。
找到改善「交通違規」的關鍵,「交通狀況」必能「從混亂導向秩序」~
改革交通,關鍵在「交通素養」(自律,與認知)的提升,不去改善交通素養,其他再多的改善、再嚴厲的處罰,都難以解決「違規行為」問題,因為交通違規者並非「故意違規」,而是交通整體環境與規範太龐雜、未能及時導正(違規習慣),最終讓全民陷入更複雜、更情緒化的僵局,以致「交通衝突」臨界點,隨時在各地爆發……。
以「個案輔導概念」導入改善「交通違規」為例:
如何有效改善「交通違規行為」,可導入「個案輔導」的概念:
採取專業手法,避免傳統「違規舉發處罰」流於形式的機制。
「個案輔導」運用在改善「違規個案」:
1.先診斷「個案」的交通狀況:
包含診斷個案交通習慣、交通履歷,即可很清楚看到個人的「交通狀況曲線」,也就能徹底了解「個案的整體狀況」(絕對不是傳統籠統的「交通違規紀錄」、傳統的「交通管理處罰機制」能夠比較的)。
其中,「交通習慣」,絕對不是「個人陳述」那麼簡單,因為當今缺乏「交通素養」,所以其陳述根本沒有什麼「改善價值」,因此必須導入「科技工具:行車紀錄系統(包含:影像、駕駛系統、行車動態等紀錄)。
2.根據「交通狀況」(病因),對應「交通處方」:
逐步建立「交通病因」,以及「對應的處方」,就能更有效、及時改善個案狀況,並避免再發生。
3.運用行為科學:
人去控制車輛,而人的行為受到大腦掌控,因此大腦裝了什麼?記憶與經驗都是「行為科學」的核心,若不運用「行為科學」去了解「為什麼會有違規行為」,那麼採取傳統的「違規處罰」,將無法有效根除違規行為,甚至會造成「反效果」(根據研究:處罰會造成「負面增強」效果),至於其他「行為科學」的運用,將更人性化、更容易被接受、因材施教、被理解與關懷的正向管理、改善機制。(另外可參考:小習慣、神經可塑性….等書提到的技術)
4.運用科技工具:
傳統紀錄無法呈現完整與關鍵問題,因此必須確保「個案診斷」的病因(違規或缺乏哪些交通內涵),而診斷、紀錄個案的「交通行為」與「車輛動態」,才能確實了解「個案交通狀況」,也才能夠提出精準的「改善方案」。科技工具,不是「違規取締設施」,而是「交通行為偵測」,找出「缺失行為」,才知道「個案」有哪些「缺失」,然後彌補改善。
現在人手一機,透過「交通APP」,能夠做到「科技設備整合運用」,如整合行車紀錄器、駕駛行為紀錄、行車狀況記錄、交通設施狀況記錄等。
5.交通管理系統建立與運用:
有了科技輔助,就能解決「人為無法做到的事」,特別是當今人車眾多、個別認知狀況複雜,導致交通行為更難以掌控。因此導入「科技管理」,讓人民逐步熟悉「運用工具」,才能確保精準、專業、可信賴、充分且即時的訊息與服務,讓管理層、民眾都能輕易掌握「交通資訊」、學習「交通規則」、熟知「交通狀況」,就能確保整體「交通安全」。
6.輔導改善媒體訊息:
紛亂的網路媒體訊息,間接影響「觀眾認知」,讓政府更難以規範及管理,甚至造成誤導。
例如:正確做法應是學習交通法規、依法判斷處理原則,而不是教導「如何避重就輕的陳述以規避警方調查或法律責任」。
另外,因為媒體具有「潛在教育與影響認知」,所以媒體自由應先建立在「媒體素養」,其中若報導交通,則應先具備「交通素養」之上,那麼政府要做的不只是被動的等檢舉才去調查處置,而是主動積極協助民眾與媒體提升,讓廣大的媒體能協助正向發展。
陳站長:台灣可以做「世界交通典範」
而不再陷入低端思維困境,不但可以有效改善台灣交通亂象,建立系統與經驗後,更能提供其他國家改善交通問題~
「交通典範」要做的就是:
1.提升全民交通素養
2.改善交通設施
3.改善交通管理機制… Continue reading
交通陷阱:以博愛一路與龍德新路口(高禾醫院旁)之自行車專用道為例
自行車專用道,未設斜坡,導致路面「高低落差」約15公分。
根據Google街景圖,在2020年6月仍為斜坡,但2022年2月至今(2025/01)三年了,卻沒改善為斜坡(作為自行車進出該專用道),使得自行車騎士在不注意的情況下,恐會造成騎士摔倒、自行車損害。
從此案例可以看出,交通設施從「規劃、施工、驗收、後續追蹤」缺失,加上民眾缺乏「交通安全設施覺察」(估計至今超過上百萬人次經過,卻沒有人通報,相關單位亦沒有察覺並改善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