車禍防治聯盟

車禍防治不能等~推廣「交通醫生」藉以診斷並改善交通問題

新聞事件省思:改善行人環境 步車分離、人車分流│T-NEWS聯播網

 


陳站長:關於「交通改革」,不能只看表面(如國外經驗),只學表面(只引用一部分國外交通工程概念,也就是只引用「半套國外工程」),就想改善台灣「交通亂象」,忘了「人民的交通素養」(另外半套)才是交通改革的關鍵…..難怪數十年來,交通工程一直做,結果違規與車禍卻不斷暴增(從二十多萬件,暴增到五十多萬件),顯然「國外的月亮沒有比較圓」。

以當今大力推行的「交通標線」改善工程為例:
「傳統的標線」規劃比較「寬鬆」,現在的「標線工程」則比較嚴謹,但寬鬆時不太遵守,現在變得更嚴謹,人民就更不可能遵守了!
由於「交通改革」由傳統的「交通人」主導,缺乏對於「交通行為的改善」經驗,因此相關交通改革,八成以上都花在「交通工程」(硬體工程),難怪怎麼改,依然違規與事故不斷,殊不知人民的「交通素養」才是關鍵。
PS.當有人一天不了解「綠燈早開」、不了解「路口十公尺內禁止停車」,那麼他就一天不知道要遵守,直到有人教他、提醒他,或被違規處罰告知他,他才可能從此了解並改善(有很多人則因為太多龐雜的交通規定,而感到難以理解,也就難以遵守,所以常態性違規,很難透過傳統道安講習改善….)

交通改革關鍵在「交通素養」的提升:
若想顯著改善「交通違規」、降低「交通事故」,最關鍵是「人」,所以提升全民的「交通素養」註1,才能確保全民的交通法規認知,也唯有知道規定,才可能遵守,否則再多「交通工程」,因為不知道,所以不可能遵守,其交通工程也將「前工盡棄」(因為新設施,很多人不懂,政府又宣導不力、加上過多複雜與個別化的交通設施,讓人民難以遵守。)
PS.註1「交通素養」包含:讓人民熟知「交通法規」、熟悉「交通環境與標示」、提升「安全駕駛/防禦駕駛」能力,而這些改善絕對不是採取傳統的「道安講習」或「形式化的課程」,而必須延攬「行為科學」專業+「教育輔導」專業整合,研究符合不同族群的民眾,因材施教的方式,確實落實並提升全民的「交通素養」)。

關於「人車分流」(人車號誌燈分開管制)問題:
其實不只是當今「行人與車輛的路口衝突」,所以交通設施與規範,都有衝突問題…..
以「高雄中學」及「高雄文化中心周邊」,近年來採用「人車分流」(行人號誌獨立顯示綠燈)之後,結果現場多次觀察發現,有部分行人「誤闖紅燈」(因為行人習慣看車行號誌,所以只看橫向紅燈就以為自己縱向就是綠燈,殊不知該路口為「三時相號誌」)。這種「行人誤闖」(或車輛誤闖),將導致嚴重後果,關鍵在「人是過去經驗累積做行為判斷」,一旦某路口「突然改變設置」(或故障),就可能因為「舊認知+舊習慣」而採取舊的行為與決策,很容易造成「誤判風險」,這就是「新設施或政策改革的關鍵問題」,然而大部分的民眾(甚至民意代表以及交通規劃管理單位」常坐在辦公室,根本不清楚「以上提及的實際狀況」,然後一再推行「新設施或新管制」,卻依然不知道現場實際狀況,造成該「不當設施」每天超過數百或更多人車「誤闖」,就像「設置後就不管了」,才會有這種離譜的作為!(可說是「缺失一條龍」,從規劃、設置、驗收、管理…竟然都沒發現並且加以改善)。

任何「新規定或新設施」均應加強告示與宣導(以避免新就認知與習慣衝突):
新設施或規定,除了發布新聞稿、網路官網發布訊息外,應在現場與周邊「加強告示」(不是採用傳統看板,而是依需要設置LED字幕機、設置大型告示板,若有需要還得增派人員在特定時段宣導),另設置「網路監視器」紀錄實際使用狀況,甚至可以透過網路「即時管制」。(任何新規定或設施,通常人們需要一些時間去習慣與改變認知,因此需要考量「行為科學」的問題,這是傳統「交通人」沒有學過,所以也不可能有「改善行為」與「對駕駛人行為」的認知與經驗,因此傳統交通人,再怎麼改革,還是只想到「交通工程」與「違規處罰」,幾乎看不到「交通行為」改善的力道與成效…)。
PS.相關宣導或告示用LED,應符合「視覺科學」,以影片中顯示「行人號誌LED」偏小難以辨識,只能近距離才能看清楚(目前該設施不完善,但似乎已普及),希望未來能「整合行人號誌」(不要分開2個或3個小方塊硬體,而是整合成「長方一體」,這樣整個LED字幕顯示效果就能放大,被遠處的行人辨識,當然也應考量「傳統行人號誌」的認知與適應問題,然後規劃試辦並評估再調整改善,之後才普及運用。)

PS.花大錢改善「交通工程」,卻不管人民不知道或不遵守,那工程根本是白做了!
以高雄市中山路與八德路口的斑馬線為例,原本舊的斑馬線(退縮路口)現在被塗銷,然後新設置的斑馬線卻接近路口(緊鄰路口),不但與政府大力宣導的「斑馬線退縮才安全」的口號本末倒置,而且舊的斑馬線塗銷不確實,加上民眾習慣走舊的斑馬線(比例非常高),顯然,「交通工程」不能根本改善「交通安全」,更何況每天從該處經過的人車超過數萬,累積一年就超過上百萬,也不見任何積極改善!(其周邊的交通標線也錯誤連篇,一改再改)。

改善「交通工程」事倍功半,唯有改善「交通素養」才能事半功倍。所以別再花大錢改善交通工程,應將重點放在「交通素養」提升,否則再多再好的工程,人民不知道、不遵守,不就白做了,甚至做了大家不知道的交通工程,反而變成「交通陷阱」(不但無助改善交通安全,反而讓新交通設施變成禍害)。

PS.強烈建議:指派非「交通人」(以避免陷入「知識的詛咒」或傳統認知),通盤檢視「交通設施」、「交通素養」等「交通安全」改善政策,同時提升「交通現場長期觀察與調查」,確實了解「交通設施」的規劃設置是否符合需求、是否能夠具體改善原本規劃的改善目標,並且應設置「網路監控」開放全民監督,讓交通問題不再「閉門造車」(交通人自己規劃自己評價…實際上卻存在諸多缺失而不自知)。

文/陳站長 2025.04.27

以下列舉常搭公車,遇到的狀況與改善建議、一.公車改點不友善、二.公車時刻表問題、三.公車APP問題、四.公車路線經常修改.且未有效傳達、五.公車站牌設置問題、六.之前「兩段式收費」爭論、七.高雄也有「神秘客」、八.應設法建立「帶領與關懷駕駛」機制、九.明確規範與釐清責任、十.公車乘客教育與溝通、十一.公車行駛時,禁止乘客站起來走動、十二.公車司機的心聲、十三.設立「公車志工」、十四.擴大「公車服務」專業.組織與資源、更多公車相關影音報導..... Continue reading

「違規處罰」不能根本解決問題,反而讓問題越弄越糟!

交通失序與交通秩序:
交通失序:指當今交通亂象,包含違規、龐雜的交通環境與政策….。運用「交通違規處罰」作為改善「交通安全」問題,不但無法改善「違規行為」,反而「增強違規行為」(根據行為科學研究,處罰會帶來「負面增強」效果)。特別是「違規行為」是因為對「交通法規」一知半解,加上複雜的交通環境,更讓人民難以遵行。因此「處罰」無法讓人民因此「了解交通」,反而會陷入「獸性狀態」(「獸性狀態」:本能的逃避,戰鬥等非理性的反應,請參考「部落領導學」一書)。
PS.網路普及造就媒體訊息呈現「負面的交通訊息」,導致人民本能觀看,進而從潛意識模仿(學習)錯誤的交通行為,因此如何「改善交通」,其中最關鍵的就是「改善媒體訊息」,因為媒體具有「潛在教育」的影響。
交通秩序:包含容易理解的交通規則、環境,且政府相關單位統整一致的交通認知與管理原則(參見「黏力」一書中的「指揮官意圖」及「部落領導學」一書中的「多項改善策略」)。

花大錢做「交通工程」,並無法改善「交通違規」行為,對交通亂象,幫助極為有限:
顯見「交通改革」並非「傳統交通人」的專業,因為改善「交通違規行為」的關鍵在「行為科學」,否則採取「傳統交通違規處罰」,只是在用「強權壓制」,無法根本解決「一知半解的交通認知」,可以說人民的交通認知,只有小學程度,但交通環境龐雜專業,沒有高中程度,恐怕難以理解與適應。

找到改善「交通違規」的關鍵,「交通狀況」必能「從混亂導向秩序」~
改革交通,關鍵在「交通素養」(自律,與認知)的提升,不去改善交通素養,其他再多的改善、再嚴厲的處罰,都難以解決「違規行為」問題,因為交通違規者並非「故意違規」,而是交通整體環境與規範太龐雜、未能及時導正(違規習慣),最終讓全民陷入更複雜、更情緒化的僵局,以致「交通衝突」臨界點,隨時在各地爆發……。

 

以「個案輔導概念」導入改善「交通違規」為例:
如何有效改善「交通違規行為」,可導入「個案輔導」的概念:
採取專業手法,避免傳統「違規舉發處罰」流於形式的機制。
「個案輔導」運用在改善「違規個案」:
1.先診斷「個案」的交通狀況:
包含診斷個案交通習慣、交通履歷,即可很清楚看到個人的「交通狀況曲線」,也就能徹底了解「個案的整體狀況」(絕對不是傳統籠統的「交通違規紀錄」、傳統的「交通管理處罰機制」能夠比較的)。
其中,「交通習慣」,絕對不是「個人陳述」那麼簡單,因為當今缺乏「交通素養」,所以其陳述根本沒有什麼「改善價值」,因此必須導入「科技工具:行車紀錄系統(包含:影像、駕駛系統、行車動態等紀錄)。
2.根據「交通狀況」(病因),對應「交通處方」:
逐步建立「交通病因」,以及「對應的處方」,就能更有效、及時改善個案狀況,並避免再發生。
3.運用行為科學:

人去控制車輛,而人的行為受到大腦掌控,因此大腦裝了什麼?記憶與經驗都是「行為科學」的核心,若不運用「行為科學」去了解「為什麼會有違規行為」,那麼採取傳統的「違規處罰」,將無法有效根除違規行為,甚至會造成「反效果」(根據研究:處罰會造成「負面增強」效果),至於其他「行為科學」的運用,將更人性化、更容易被接受、因材施教、被理解與關懷的正向管理、改善機制。(另外可參考:小習慣、神經可塑性….等書提到的技術)
4.運用科技工具:
傳統紀錄無法呈現完整與關鍵問題,因此必須確保「個案診斷」的病因(違規或缺乏哪些交通內涵),而診斷、紀錄個案的「交通行為」與「車輛動態」,才能確實了解「個案交通狀況」,也才能夠提出精準的「改善方案」。科技工具,不是「違規取締設施」,而是「交通行為偵測」,找出「缺失行為」,才知道「個案」有哪些「缺失」,然後彌補改善。
現在人手一機,透過「交通APP」,能夠做到「科技設備整合運用」,如整合行車紀錄器、駕駛行為紀錄、行車狀況記錄、交通設施狀況記錄等。
5.交通管理系統建立與運用:
有了科技輔助,就能解決「人為無法做到的事」,特別是當今人車眾多、個別認知狀況複雜,導致交通行為更難以掌控。因此導入「科技管理」,讓人民逐步熟悉「運用工具」,才能確保精準、專業、可信賴、充分且即時的訊息與服務,讓管理層、民眾都能輕易掌握「交通資訊」、學習「交通規則」、熟知「交通狀況」,就能確保整體「交通安全」。
6.輔導改善媒體訊息:
紛亂的網路媒體訊息,間接影響「觀眾認知」,讓政府更難以規範及管理,甚至造成誤導。
例如:正確做法應是學習交通法規、依法判斷處理原則,而不是教導「如何避重就輕的陳述以規避警方調查或法律責任」。
另外,因為媒體具有「潛在教育與影響認知」,所以媒體自由應先建立在「媒體素養」,其中若報導交通,則應先具備「交通素養」之上,那麼政府要做的不只是被動的等檢舉才去調查處置,而是主動積極協助民眾與媒體提升,讓廣大的媒體能協助
正向發展。

 

陳站長:台灣可以做「世界交通典範」
而不再陷入低端思維困境,不但可以有效改善台灣交通亂象,建立系統與經驗後,更能提供其他國家改善交通問題~

「交通典範」要做的就是:
1.提升全民交通素養
2.改善交通設施
3.改善交通管理機制… Continue reading

陳站長:比起改善路口交通安全設施,不如改善全民「交通素養」,因為駕駛人若不當駕駛、缺乏交通法規素養,那麼再多再好的設施,一樣「漠視」(因為不知道新設施、不知道如何遵守、從未了解相關交通法規與交通設施的作用....)、超速、危險駕駛......。教導孩子「如何自保」,以下分階段實施參考:1.教導>2.示範>3.練習>4.糾正>5.實作>6.旁觀>7.自立..... Continue reading
陳站長:當交通改革牛步化,尚無「具體可行方向」,恐怕讓改革遙遙無期。不過,從網路媒體可看到,越來越多人關注、提出相關議題,也有具體指出缺失,也許現在只差,能夠將各方專業與資訊「整合」與「帶領」的人。 以下是我長期關注「車禍防治」的經驗與建議,期望對於未來改革能發揮一點作用..... Continue reading
現在社會似乎太偏重於「證明你是錯的」,然後採取「嚴厲懲罰」.....卻不設法取找出「你哪裡不懂、需要什麼?」,然後採取「導正違規、避免再犯」.....為了設法「找出違規」,從現場取締>民眾檢舉>科技執法(透過科技偵測照相檢舉),但「違規人」是找到了,卻偏重「處罰」,而不是「導正」,最終結果會如何呢?違規行為會改善嗎?還是依然存在.... Continue reading
交通詞彙與交通改革重要的詞彙,若能夠了解這些「交通問題詞彙」,就能了解並掌握重點,進行有效的改革…..有關「交通詞彙」是陳站長經過長期觀察車禍與改善問題所累積的經驗,其中有多個詞彙是近年來才被重視的詞彙,如「周哈里窗」(或喬哈里窗)理論、有些詞彙則是「結合特有的概念」運用在交通改善方面,例如「交通醫生」概念,將醫生診斷病情的概念,運用在「診斷交通問題」上,然後再針對問題加以「治療」(有效的解決方案).... Continue reading
全民「交通素養」提升+「交通智庫」APP整合運用~有效的交通改革方案 一、有效「交通改革」應全民參與、提升交通素養 二、科技運用(交通APP)資訊整合運用與推展 (1)無時間、空間、數量等限制 (2)可真正彙整相關問題與經驗 (3)「交通智庫」的建立與運用 (4)「交通資訊整合與運用」~4a.個人交通管理、紀錄 4b.交通規則學習 4c.交通資訊查詢與分享 4d.階段性推展 4e.實體整合運用 Continue reading

臺灣同時存在「車種分流」與「車向分流」混合車流,但以「車種分流」為主。(通常二車道以下,多為混合車流,其中城市道路狹窄路段,可能禁行汽車或汽車單向行駛規劃。)
「車種分流」不是臺灣獨有,通常根據當地特殊交通環境規劃,至於優缺點,透過ChatGPT整理歸納參考如下。
現在科技與人工智慧逐漸成熟,但交通大數據與相關認知仍停留在傳統(缺乏行為科學、駕駛人行車紀錄、駕駛普遍缺乏交通法規認知、交通工程未能確實導入現場觀察經驗、缺乏整體與長遠考量….)。因此其傳統數據難以精準評估,亦難以作為改善依據(例如:無法判斷駕駛人的駕駛認知,所以遲未積極改善其認知,導致駕駛人普遍對交通法規仍一知半解,所以再好的交通工程改善,將無法被準確遵循,也就無法更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….)。

PS.比較臺灣「車種分流」與「車向分流」哪個好?更重要的似乎是「交通素養」的提升,因為再好的交通工程,如果人民不知怎麼遵守(因為不懂交通法規、不懂交通規劃設施的用意,就難以遵守….),所以新的交通設施與規範,若無法落實(無法確保人民了解),將「前工盡棄」(甚至因為駕駛人不知道新設施與規範,卻仍沿用舊習慣與認知,反而讓「新設施」變成了陷阱,以綠燈早開為例,駕駛人或行人不知綠燈早開,所以仍舊習慣看「橫向號誌」變為紅燈就起步,此時將與造成「誤闖」而肇事….)。所以,「交通素養」提升,才是交通改善的根本,是交通安全的根本。(「交通素養」提升,不只是民眾,若政府與施工單位的「交通工程素養」不足,仍會規畫出一堆缺乏整體考量、缺乏現場經驗考量的交通工程,最終一定是做完後,一改再改、疊床架屋,讓交通環境變得更加混亂….)

 


 

~以下透過ChatGPT(2025.04.09)等方式獲得的參考資料~

全球城市交通分流方式比較報告

一、前言

現代都市交通面臨擁擠、污染與安全等多重挑戰,為提升通行效率與永續性,各國城市紛紛採取不同的「交通分流策略」。本文整理紐約、東京、倫敦、巴黎,並補充台北、阿姆斯特丹、首爾與曼谷,共八座城市的交通分流特性,進行比較與歸納。

二、交通分流方式定義

  • 車向分流:依照車輛行駛方向進行分配,例如單行道、可變道、潮汐車道等,目的是提升通行效率與降低交會衝突。
  • 車種分流:根據車輛種類區分行駛空間,例如公車專用道、自行車道、機車道或卡車限行區,目的是提高特定車種安全性與效率。

三、國際城市交通分流對照表

城市 分流方式主軸 車向分流特色 車種分流特色 補充說明
紐約 車向分流為主 單行道密集、橋樑可變道、高峰期導向調整 公車專用道、自行車道逐年擴張、卡車限制區 重視流量效率,自2014年推行 Vision Zero 政策
東京 車向+車種並重 都市道路雙向為主、交叉口導向清楚 電車、計程車專用道、人行道明確分離 管理嚴格,自駕車與智慧號誌技術逐步導入
倫敦 車種分流較明顯 舊城區街道窄、部分高峰單向管制 低排放區、公車道、自行車超級公路 擁擠費制度推動綠色交通
巴黎… Continue reading
「學習式號誌」只做了一半....「新交通設施」普遍存在類似狀況,就是「駕駛人不熟新設施」導致困惑,將讓「新設施」變成「交通陷阱」。因此要「避免新設施陷入困惑狀況」,只要事前「充分宣導」(不只是發個新聞稿),更重要的是「現場提醒」(足夠明顯可辨識的LED字幕,甚至需要"語音"、人員管理、現場宣導、加裝"告示看板"),以「扭轉舊認知」避免駕駛人或行人依循「舊習慣」導致的「交通陷阱」... Continue reading
「複雜的交通設計」,非常考驗「大腦認知」與「行為反應」,通常「交通設施」必須能以最短時間辨識,如果設計過於複雜「難以理解」,不但難以遵守,更可能因為複雜導致「困惑」陷入危險狀態... Continue reading

交通陷阱:以博愛一路與龍德新路口(高禾醫院旁)之自行車專用道為例
自行車專用道,未設斜坡,導致路面「高低落差」約15公分。

根據Google街景圖,在2020年6月仍為斜坡,但2022年2月至今(2025/01)三年了,卻沒改善為斜坡(作為自行車進出該專用道),使得自行車騎士在不注意的情況下,恐會造成騎士摔倒、自行車損害。

從此案例可以看出,交通設施從「規劃、施工、驗收、後續追蹤」缺失,加上民眾缺乏「交通安全設施覺察」(估計至今超過上百萬人次經過,卻沒有人通報,相關單位亦沒有察覺並改善)。

 

 

這些新的交通設施缺失,可用一句話來形容:「規劃很理想,但現實很殘酷」,交通設施規劃與設置了,就必須設法做到完全,因為成敗就在最後一里路,即現場是否落實、是否真的安全了?否則過程做得再好,也都前功盡棄了..... Continue reading
交通醫生:交通工程做再多改善,不如直接落實人民「守法」,否則再多工程,人民仍不去遵守、不知遵守,那麼就「前工盡棄」了,甚至新設施人民看不懂,以及有些人遵守、有些人不知遵守,反而更加危險,變成了「交通陷阱」..... Continue reading

學校交通安全教育

臺灣大學陽明交大
澎湖科大.海洋大學
戲曲學院台北商大
遠東科大公東高工
輔英科大中華藝校
永樂國小.百齡高中
和春學院廣興國小
臺北護大.明新科大
台中教大三信家商
興雅國中.義守大學
.六家國小.獅甲國中
.馬蘭國小.金門農工
東海大學.建國國小
萬里國中.秀水國中
復興高中.逢甲大學
員林家商.國昌國中
協同高中馬公國中
.小港高中.金門大學
大榮中學蘭陽女中
.弓鞋國小.弘德工商
大同學院中山醫大
.平和國小.海青工商
山豐國小.三民國中
玉井國中竹湖國小
.內新國小.昌福國小
實踐大學光武國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