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網路分享, 陳站長, 新聞-報導

網路分享>陳站長:政府交通改革應先找出「成功模式」

Submitted by on 2020/08/01 – 04:00

政府為何沒辦法有效降低「每年超過30萬件車禍」~
反思:是不是過程缺乏足夠經驗?沒有統整?沒有落實?忽略重要環節?如果是,那到底是哪裡有問題?要怎麼改善?需要政府與大家去思考。以下陳站長個人長年觀察交通問題的經驗與改革淺見:

一、政策不是單純命令人民去遵守,人民就會去遵守:
任何政策,千萬別忽略了「改變政策應先做好配套與確實落實」~

例如:要改變路口「機車兩段式左轉」為「直接左轉」,絕對不是只有「政策與設施更改」,最終要考量是否能落實,並且必須在實施之前,就必須做好宣導、加大看板與簡易說明(如有必要,應增加人員或以特定方式,確保往來車輛駕駛人都能了解)~

二、新設施變更卻未落實宣導與後續管理:
過去,因為有太多「新設施」(或改變),卻沒有任何明顯的告知,亦沒有任何人去糾正或持續觀察,以至於新設施,設置後卻不管了(有很多人根本還停留在「舊經驗」,以至於沒有依規定行駛或行走),還直接把責任歸咎民眾(也就是認定民眾本來就應該懂、應該遵守)….但這樣的作法,根本不是改善問題的最好辦法,否則那些新設置的設施,原本的立意良好,卻不顧「民眾會不會遵守」,那反而因為民眾不知道,以至於沒遵守,讓新設施變成了陷阱~

三、交通專家,不是溝通專家,所以不能把改革責任都推給他們:
也許,這可證明:「交通規劃專家,並不是溝通專家」,以至於無法察覺「溝通」的重要,對民眾來說,他們真的不知道,也從來沒有人真正去關心他們,到底懂不懂得「交通規則」(所以民眾的交通規則常識,根本是一知半解),若再加上有越來越多新設施設置,卻沒有明顯的告知或勸導….

這就是為什麼「交通改革」不簡單的原因之一,因為並不是「法規更改」這麼簡單,也不是設施更改的問題,交通改革必須考量所有用路人的「舊經驗與認知的改變」,如果不管,也不落實宣導(讓絕大部分民眾都知道),將會使得新設施部分的人知道,而不知道的人根本難以了解,也就不會去遵守~

四、從實際案例,看出改革問題與缺失:
1.高雄火車站前因設置「X字型人行道」,所以號誌燈有跟一般路口不同,也就是特別將行人號誌獨立,也就是一個時相是給行人的綠燈(路口的車輛則為紅燈~完全禁止通行)~但實際狀況卻是:非常多的行人,根本沒有遵守~然而實施很久了,卻從來沒有去了解並改善該問題(也就是,如果大家不遵守、也沒人去管他們違規,同時又沒人去管那設置到底是否有必要….)

2.目前有越來越多路口的號誌燈更改,原本紅燈變綠燈後,雙向同時綠燈通行;但現在部分路口已改為「先讓一個行向綠燈,以先讓左右轉車輛紓解」,然後再放行對向車道綠燈(這時,行人是完全紅燈,卻有很多人不知道,仍習慣看汽車號誌燈,然後就跟著進入路口)~這樣的新設置或改變號誌時向,立意雖好,卻罔顧「民眾的舊經驗法則」(認知沒有改變),那麼行人因缺乏認知、沒有接收到改變的訊息,就會闖入路口,也因此可能導致事故發生,那麼新設施或變更的設定,就變成了「陷阱」~

五、必須避免「程序錯誤」:
另外,最重要的就是「程序問題」,若執行程序錯誤,會帶來嚴重後果。
若交通要改,並不是設施先改,而是先「整體了解」,然後評估所有必需要做的修改,以及確保所有事項的優先順序~

例如:相關單位與配套未完善,就先修法與變更交通設施與標示,會讓使用者「錯亂」(不知如何遵守),反而更加危險而導致車禍發生。因此,對於重大新設施、政策改變…都必須另外考量「如何改變舊經驗」,同時必須做好前置準備作業、宣導、必要的教育(告訴人民有哪些改變、怎麼遵守)、提供即時反應與協助等服務窗口,必要時現場必須有監督管理配套作業,以確保新的設施、政策能夠落實,再將其經驗累積、修正實施過程中的缺失~

六、累積經驗,建立智庫,再將成功經驗推展普及:
另外,新的重大方案,都必須先確保其相關設施、經驗等整個狀況都做到「成熟」(也就是成功模式),也就是確保整個步驟環節、組織運作與相互默契都到位~
但要一次做到好、全部都做到是不可能的事,因此必須「階段性」改革(同時培育並建立團隊默契、與相關工具操作的成熟,以及民眾認知並遵守~)
例如:先以特定路口或路段做試辦,然後在試辦的同時,必須加派人員、增設大型看板、媒體同步宣導….然後全程紀錄,並做相關檢討,同時累積經驗,修正缺失,然後建立出一套「最佳方案模組」(成功方案模型),然後再將經驗與相關數據、設計、人才培育、管理系統,一併分享與協助其他地方改善(當然,模組不會只有一套,而是要活用,然後根據當地特殊狀況,做特殊組合與設計~)

七、建立平台,確保所有資訊統整與容易被認知及使用:
再來,應「統整交通資訊」並建立網站與實體單位來處理這些資訊與服務~(包含法規、詞彙、相關問題整理、相關窗口….),讓人民不會處在「到底要問誰、到底要相信哪篇文章」(有就是到處都是PO文分享、媒體報導,卻可能各自解讀與訊息紛亂,最終導致人們對資訊來源無法掌握,其中不乏許多錯誤資訊….所以除了統整資訊,同時也要消除錯誤資訊,才能避免大眾無法判斷,使得錯誤資訊干擾與影響改革落實~)

八、重新建立組織與運作模式,以有效執行方案、徹底落實:
另外,就是將專家學者的資訊加以分類分級,藉以避免過多重疊,浪費研究與造成偏頗,整合後,就能確切知道有哪些「專業資訊」是充實的,哪些資訊還缺乏,並且統整一部分作為公開「智庫」,讓民眾可以隨時去學習、分享與使用~(否則,交通資訊,將被各自解讀,讓人無法遵守,也就難以制定標準及管理方式….)

九、大眾「交通素養提升」:
接下來就是處理民眾對交通的認知(交通素養)…..

十、別把責任交給缺乏整體改革經驗的人:
(交通改革,絕對不只需要「交通專業」,因為交通人,並不一定懂得溝通、不一定具備行為改善科學、並不一定懂如何讓違規習慣導正…)


許多經驗,必須借重「非交通領域專業人士」,例如需要借重「行為改善專業、現場管理與落實專業、媒體設計與宣導影響專業、人力組織設計與運作專業….等等~而這些若要整合各別不同領域,就必須先找出「有效整合與溝通管理領導人」,否則,專業可能就會變成多頭馬車,不但無法發揮效率,反而彼此拉扯,讓問題停滯或惡化…..

文/陳站長

2017.10.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