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陳站長, 評論-省思

陳站長:到底騎車好?還是搭公車或捷運好?

Submitted by on 2020/06/15 – 04:00

陳站長:新聞爭論,有時只是見解角度不同、有時不能拿來相比、有時可以作為參考、有時因為身分或職業不同其觀點也會有所改變…..
 
例如:
1.騎機車有時是搭公車捷運無法取代,例如跟客戶廠商約時間,結果只剩十分鐘,你還能「慢慢等公車」嗎?
 
2.騎機車也需要找車位,若騎車需要十分鐘,但走到公車站只要一分鐘,而且公車已經快到了,加上公車有經過要去的地點,預估只要花七分鐘,那麼就不一定需要騎機車…
 
4.但,公車可能因為塞車、誤點?因此搭公車,有時必須「承擔風險」(特別是需要準時的約定),除非你可以提早出門、有充裕時間,不然搭公車並不是最好選擇。
 
5.搭捷運,必須走比較長的距離,然後轉接駁公車,之後再走一點距離,雖然搭捷運可以預估時間、中間過程時間縮短,但步程將會花掉一定的時間,因此只適合特定距離與條件的搭乘。
 
6.結合「公共腳踏車」,那麼「搭捷運+公共腳踏車」=有效縮短步程時間(但得先確定目的地附近是否也有公共腳踏車站,且必須先確保起點有車、終點有空位)
 
7.如果需要多人一起行動,那麼私人汽車應該會比較適合?
又,如果超過五人,且要去的地點附近都沒有停車空間,但有公車與捷運站,那麼搭公車或捷運,應該會是比較好的選擇。
 
8.如果,將以上這些資訊,整合成「交通資訊建議APP」(現在的Google已經可以做到,但有些被動,需要手動去查詢,若未來可以改為更有效計算、來源資訊更加精準,那麼將資訊服務彙整到Google地圖服務查詢,就能解決諸多交通問題),也就是不論以上的何種交通方式選擇,最終若不能有效整合、並提供精準的資訊來源(例如公車到站時間是否精準、塞車路線資訊是否精準…)
 

總之,許多問題,若無法有效整合、無法有效評估,就無法有效提供或有效提出改革交通方案。(也就是不能只考慮個人單純的搭乘移動,而必須同時考慮「功能與狀況」,並且結合「科技工具」的整合式解決方案)


 

要改善「交通問題」,不能忽略「整體」,一旦偏頗或不顧相關影響,反而會讓舊的問題不改,增加新的問題~
 
「整合交通資訊」著手,可以跟本解決大部分問題,以下提供一些建議做參考:
1.整合「交通物聯網」,設置偵測設施
2.提供「交通物聯網」,教育與宣導
3.讓全民養成使用「交通物聯網」
4.處理與推展「交通物聯網」到店家與企業及社團等
5.「交通物聯網」整合後,逐步改變習慣
6.推展程序要對(不能沒有做好配套,更不能用嚴罰而不告訴人民為什麼要這麼做)
7.人性化考量(不能只有冷冰冰的設備或科技,更要做好「服務設計與落實」)
8.有效運用「培訓專業志工」來輔助推展
9.妥善運用「網站平台」+「手機APP工具」
10.實體指標與宣導
11.「交通不是政府的,而是全民的」不要由政府出錢,也能做得很好(藉由「全民與企業參與獎勵與公平交換」,讓推展不但不用花大錢,而且還能激勵參與)
12.先有「核心價值」再反推「建立觀念信念與文化」,然後習慣化、常態化

13.政府與民間組織再造提升,以強化硬體與軟體設計,讓推展更加健全完善。


文/陳站長 2018.01.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