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» 評論-省思

新聞省思>社會悲劇其實可以避免改善…

Submitted by on 2011/03/06 – 23:19

2011年3月6日 23:08

陳站長:發覺有些媒體很喜歡報導「精神科」相關問題….

若說「產後憂鬱」以及任何人的生活出現狀況就冠上精神疾病,那所有人應該都有病了!

有一種狀況,是不是應該也算是精神疾病?

人在遇到新的狀況,都會有「不安、困惑」等負面情緒與狀況,而這種狀況可由「熟悉環境與工作而改善」根本與精神疾病無關!

反之,若以精神科治療,恐怕只是畫蛇添足,多此一舉…

對於本件新聞,其實給予對方經濟上的協助,再加上環境改善與心理輔導,就能夠逐漸改善…但就個人過去輔導弱勢家庭個案的經驗來看,社工個案太多、輔導機制或許有點形式化,導致輔導成效並不明顯,因此個案似乎就是一直處於依賴社會救濟的狀態…..

其實要輔導改善個案,就需要一個完善的生活學習環境(包括食衣住行都需要重新學習,並且重新獲得正確的生活與人際相處經驗,因為個案所處環境並沒有這些良好的學習機會)

另外就是不能一點一點給,要一次提供完善的環境,否則一點一點累積的輔助成效(如每個月給5千,一年的成效並不代表6萬,而還是5千);若一次提供完善的照顧,或許需要半年時間,而半年內或許需要每個月2萬,半年是12萬,但半年後,個案不但擁有完善正確的生活經驗,而且有基礎工作及人際關係的能力,在那之後,他們不但可以獨立自助,而且在數年後,他們還可以成為社會的一股助力!

 

 

相關新聞:

「好累、很沉重、跟著受苦… 醫師:扭曲現實常抱怨…憂鬱警訊」

2011/03/06 02:15 吳敏菁、黃天如/綜合報導

中國時報【吳敏菁、黃天如/綜合報導】

住在有車位的清幽社區,開休旅車上班,大兒子還讀雙語私立幼稚園,鄰居表示,林家不像是經濟有困難。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主任王俸鋼也認為,陳蒔慧不可思議的舉動和扭曲、報復性思考,已有脫離現實的產後精神病傾向。

用這麼激烈的手段來表達,這種產後憂鬱症應積壓已久。署立八里療養院長鄭若瑟表示,如果患者頻繁抱怨「活得好累」、「負擔很沉重」、「孩子生在這個世界也是跟著受苦」等,類似負面語言只要一周說個二、三次以上,就是很大的警訊…

完整新聞: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10306/4/2nitr.html